策展人週報

觀眾愉悅感的三大基礎

以及主筆方向和 2023 社群計畫預告

Alvin Chen 陳俞安
The Curators 策展人們
8 min readJan 14, 2023

--

摘要:

1. 愉悅感可以從視覺上、行為上和反思上進行體驗。一個優質的體驗設計是由三個基礎支持的

2. 新的主筆方向和 2023 社群計畫

Photo by Sarah Wolfe on Unsplash

嗨!你好,我是 Alvin,感謝 PJ、Mark、女子看展、博物館人這一年以來的付費週報分享,接下來將輪到我主筆了。

由於這一期輪到我來主筆,算是一個不小的變動,所以公開給每一個與 The Curators 策展人們有緣的朋友,也就是說,付費週報的讀者、曾參加過我們活動的參與者…都會收到這一封週報。

各位讀者可能對我還不是很熟悉,以下來個條列式的簡介,以及我能跟你分享的內容:

  1. 重聽人士→ 未來或能分享不同族群的社會議題,以及策展的交互影響
  2. 讀過3間國小、4間國中,差點要讀2間大學→ 也許我能述說複雜的城鄉差距,以及文化近用的意義
  3. 大學期間,做過跨國科技、新創行銷、海外創投、大型策展、手遊產業→ 希望能和各行各業的讀者有近距離的產業洞察
  4. 自 2017 年與 Mark 等人共同創辦 The Curators 策展人們至今→ 沈澱社群品牌6年來的流變,和大時代環境背景的影響
  5. 創辦阡陌游 Agri Dive,投入地方創生/社區營造→ 創業的歷程以及挫折
  6. 執行過5萬~800 萬的專案→ 不同需求、規模的專案,有哪些不同的執行眉角
  7. 接受過數個媒體報導、訪問→ 為什麼會被看見?為什麼要報導我?看與被看的倫理,如何適應文化需求
  8. 2022 年的關鍵評論網未來大人物→ 進入不同的領域/社交圈,創業者如何串聯新的連結,創造更多可能性?

以上是我的極簡介紹,未來的週報,請多指教!

直接進入本期要分享的知識內容,下一期再說明我的主筆方向,會更容易理解未來會看到的畫面!

尤其是進行一個蠻重大的 2023 社群計畫,究竟是什麼呢?請先慢慢讀內文,別跳到最後搶先看喔!

觀眾愉悅感的三大基礎

為什麼觀眾(或者說任何服務的使用者)的愉悅感常常讓人難以捉摸?不僅產生愉悅感(Delight)是一項困難的任務,而且 “愉悅感 “的門檻也充滿不確定性且主觀的。愉悅是指觀眾會心一笑了?還是開懷大笑呢?抑或是積極的討論?雖然用這樣的明確標準化肯定會簡化事情(恰如許多標案公司給政府承辦人似是而非的 KPI 一樣),但愉悅是以許多不同的方式來體驗的 — — 不僅是人與人之間,而且獨自一人即可在那一剎那體驗到許多不同的愉悅。

所以有一句名言,充分描述了一個人體會到那一瞬間的美好,所帶來的永恆愉悅:

一沙一世界 ,
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,

一花一天堂,
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,

掌中握無限,
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,

剎那現永恆。
And eternity in an hour.

字面意思就是從一粒細微的沙子,可以窺見宇宙的浩瀚;從一朵平凡的花卉,可以發現天堂的美妙。寓意就是我們只要用心體會身邊的細微事物,即能從中發現樂趣。那個樂趣帶來的愉悅是非常幸福的,你上一次體會到這種愉悅的幸福時刻,是什麼時候呢?看見了什麼事物呢?雖然這是很私密的體驗,但如果你願意的話,可以回信跟我分享:)

接下來的知識分享,將透過定義不同類型的愉悅感來進一步剖析這種最高層次的 “愉悅 Delight”,並就如何與受眾實現深刻、持久的情感聯繫提出建議。

使用者(觀眾)愉悅的基礎

為瞭解釋不同種類的快樂,我們可以想到 Don Norman 情感處理的三層次:

  • 內在的 visceral
  • 行為的 behavioral
  • 反思的 reflective

在他的《Emotional Design》一書中的觀點這樣闡述:愉悅感可以在這三個層次中得到體驗的機會。這些層次可以成為全面、可靠且多維度的愉悅感設計基礎。

發自內在的、感官上的愉悅 Visceral Delight

體驗設計可以針對內心層面上創造令人愉悅的感受,換句話說,針對內心層面上的愉悅進行體驗設計的標準是「引發積極情感的能力」。例如一個大家會有共感,同時也是經過研究證實的經驗,比起看著城市景觀的照片,當我們看見具備自然元素(如山林、植栽、流水)的照片時,往往會有正向情緒的反應。雖然這些照片與體驗設計無關,但它確實表明美學和視覺設計在積極的感官愉悅中帶起顯著的作用。

所以有不少網美咖啡廳流行擺放精美的植栽,也有越來越多人開始採購小盆栽帶回家中照料。

行為上的愉悅 Behavioral Delight

體驗設計在行為層面,也能創造令人愉快的體驗。如果一項任務與觀眾的期望值相比特別容易完成,這種體驗可能會對產品產生積極的影響 — — 觀眾可能會向朋友推薦該產品並成為回頭客,即使原因與美學關係不大。舉例來說:每個人都有一雙喜歡的鞋子。雖然外觀風格確實對你是否會穿這雙鞋起作用,但更確切來說,你之所以喜愛這雙鞋,除了時尚外,更重要的是穿起來舒適。即使你有一雙非常時尚、設計精美的鞋子,如果你在 10 分鐘內穿得不舒適,那麼你也不太可能再穿它。這同樣適用於一切事物。簡單來說,要想獲得令人愉悅的體驗,需要的不僅僅是一些「好看的設計」,更重要的是行為互動上,符合人體工學。

所以也有不少網美餐廳,即使設計得很流行好看,但咖啡不好喝、餐點很制式…,讓你不願意再訪。

反思上的愉悅收穫 Reflective Delight

最後,體驗設計也可以創造觀眾在反思層次上令人愉悅,它可以誘發一個人的自我意識、個人價值和願望被凸顯出來。白話來說就是在思考上產生很清晰的共鳴。

想像一下,你需要在兩所幾乎相同的房子中做出選擇,這兩所房子的價格都在你的預算之內。兩者都有美麗的湖景(感官上的愉悅 Visceral Delight),開放的格局,可以輕鬆地移動,以及大量的收納空間(行為上的愉悅 Behavioral Delight)。然而,一個是用永續材料建造的,而另一個不是。根據你的個人價值觀,你可能會:

選擇環保型住宅,以符合你作為一個關心環境的人的自我認同

或者,你可能會選擇另一個住宅,認為自己是一個實用的買家,更關心材料的耐用性和壽命。

這兩種選擇都側面引發你的思維模式。

延伸網美咖啡廳的舉例,它有精美的植栽給你感官上的愉悅,也有不限時的插座座位讓你方便辦公,提供行為上愉悅的體驗;然而疫情期間,它在內用餐具上,一間給你的是環保的馬克杯,可以循環再利用,另一間是給你外觀設計好看的外帶杯,讓你拍照打卡很有面子。

你,會怎麼選擇?它帶給你哪些意識上、價值觀上的共鳴?

下一期,我將跟大家分享觀眾愉悅感的三大支柱,如何進一步實踐。

References:
Don Norman. 2005. Emotional Design: Why We Love (or Hate) Everyday Things (1st. ed.). Basic Books, New York, NY.
Hyunju Jo et al. 2019. Physiological Benefits of Viewing Nature: A Systematic Review of Indoor Experiments.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, 16(23), 4739. https://doi.org/10.3390/ijerph16234739

我的主筆方向和 2023 的社群計畫

我的主筆方向,會分成三個維度:

  1. 客觀的知識理論分享
  2. 主觀的工作經驗觀察
  3. 設計/藝術/策展/地方創生…的創意人週報

這一期的內容,則是屬於第一類型「客觀的知識理論分享」,這週會再發一期主觀的工作經驗分享,敬請期待。

關於 2023 的社群計畫,是有感於網路上的資訊巴爾幹化(比起資訊爆炸化,巴爾幹化意味著昇華成大量的立場衝突、邏輯辯證,是非對錯已沒那麼重要了…看看理科太太的事件),這個網路討論的氛圍,對不少讀者造成資訊厭倦,作為 The Curators 策展人們早期社群工作者的我,非常感同身受;所以我希望可以為現在的讀者朋友,以及持續關注我們的粉絲們,嘗試建立一個封閉的策展知識社群,它是從「資料→ 資訊→ 知識→ 智慧」建立集眾人力量的模型思考社群;

進行的平台和方法很簡單,就是維持現有的 Newsletters 週報形式,並且將所有內容存儲在 Notion 上,將各位付費讀者加入 Private 的頁面,我不僅會定期寫週報,也會將一路走來累積的客觀知識紀錄、主觀經驗復盤,甚至合作過程的日誌、優質的策展/設計/藝術資源,經過反覆咀嚼後整理在這個 Notion 上,並且開放 comment 功能,甚至匯集每一位讀者的「棒球卡」資訊,讓各行各業、素未謀面的社群讀者,可以透過 Notion 上以筆友的互動身份,進行有儀式感的交流。(棒球卡的概念源自 Principle 原則,將每位讀者的基本資料、聯絡訊息、產業背景放上去,像內部的黃頁,可以互相交流產業經驗與資源)

這個社群計畫,我還在構想中,目前仍決定免費提供給現有的週報讀者,與你的訂閱週期同步,並延伸出新的收費模式給新的讀者。但還需要一定的表單設計時間,沒意外的話,下一期週報就會收到相關資訊,以及部分的內容,讓你可以認識完整的輪廓!

感謝你讀到最後,我是 Alvin,做過跨國科技、新創行銷、海外創投、大型策展、遊戲產業、特殊教育;希望從每個學習的過程中,學會發想、擴散、聚斂,以及深入思考事物的核心,有自己的見解,培養自己看事情的觀點、說明自己的價值觀、懂得如何與人溝通。平時的興趣遊山玩水(沒事就騎車上去爬百岳、去海邊裸泳的那種)。有任何觀點交流,歡迎追蹤 FB www.facebook.com/ot.alvin

新的週報主筆,請多指教。
Alvin Chen

--

--

Alvin Chen 陳俞安
The Curators 策展人們

阡陌游 Agri Dive、The Curators 策展人們|策展人|聽障人士|ENTJ